


添加国资晓智,验证入群
报告订阅
“国资智库”系列研究报告火热销售中
培训报名
文旅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
]article_adlist-->
晓智导读
]article_adlist-->
2023年以来,一场高位推动、聚力攻坚的国企改革在辽沈大地上全面展开,辽宁国资国企的发展活力动力被充分激发,发展质量和精神面貌出现明显转变。
辽宁国资国企系统带着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高位推动、聚力攻坚,大大激活了国资国企的发展动能,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三能机制”改革攻坚、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本篇为专访《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辽宁振兴发展中发挥支柱作用 专访辽宁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吴世民》。
]article_adlist-->内容来源 | 国资报告
辽宁省属国企利润总额在2023年增长79.8%的基础上,2024年再增长75.2%,达到“百亿元级”。2025年上半年,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2%,完成预算目标的120.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5.6%,圆满完成“双过半”任务目标。这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辽宁省国资国企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2023年以来,辽宁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初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稳增长、优结构、推改革、谋创新、促合作、强监管、强党建,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辽宁国资国企改革克服了哪些挑战,取得了哪些重要转变,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辽宁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吴世民进行了专访。

辽宁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外部挑战
《国资报告》: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有哪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吴世民: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地方国资国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要激发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活力,打造东北振兴主力军”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要部署,不断攻坚突破,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但仍然面临不少卡点堵点,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东北地方国企在社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行业占比高,工业占比低,小散弱问题比较普遍。整体效益较低,东北三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仅占全国国企的3%左右、1%左右、0.1%左右。一些地方国企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长期资本短缺、资金紧张,创新投入难以保证,从而导致企业转型发展慢。一些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偏低和产品技术水平偏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偏弱。央企和地方国企双方虽有产业发展合作共识,但地方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从内部因素看,一些国企看似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两会一层”的内部制衡和协同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企业领导人员“官本位”思想较重,缺乏企业家精神。薪酬、绩效、股权、分红等激励“工具箱”使用不充分,中长期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的力度还不够。人才短缺比较严重,特别是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领军型科技人才、高水平工匠匮乏。

辽宁国资国企实现“四大转变”
《国资报告》:2023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辽宁省国资国企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吴世民:一是企业经营态势发生重大转变。辽宁省国资委以超常规举措推进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实落地,省属企业稳中提质态势进一步巩固。全力以赴推动稳增长。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在2023年增长79.8%的基础上,2024年再增长75.2%,达到“百亿元级”。2025年上半年,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2%。截至6月末,省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7%。27个省级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5.5亿元,13个列入全省15项重大工程3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2亿元。深入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亏损子企业治理,2024年,98户重点亏损子企业合计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整体实现扭亏为盈。持续优化带息负债结构,截至2025年6月末,省属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减少4亿元,下降11%。持续加强应收账款清收,帮助企业清收政府欠款702项,合计7.2亿元。
二是国资国企市场化意识发生重大转变。在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基础上,辽宁省国资委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完成90%以上既定任务。市场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制定党委前置研讨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推动163户省属及重点子企业党委分层分类建立并动态优化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国有企业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三能”机制改革攻坚全面深化。9大攻坚战、27项重点任务、84项具体工作全部落实,完成率近90%,其中,省属各级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中层管理人员普遍实行竞聘上岗,新进员工公开招聘比例稳定在100%,管理人员、员工退出比例均值分别达到6.75%、1.95%,各级经理层成员内部收入差距倍数1.56。
三是外界对国资国企的预期发生重大转变。创新央企与地方合作模式,协力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央企与地方合作不断提质升级。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推动央企与辽宁融合发展作为全面振兴新突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之举、破局之举,健全机制强化服务,推动央企与地方合作能级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了辽宁省高质量发展。区域合作不断强化。建立辽宁省和上海市国资国企领域对口合作工作机制,共同推动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新时代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决策部署,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共同建立东北地区三省一区国资国企协同发展工作机制,举办了两次协同发展联席会议,与中企研、驻东北央企、辽宁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东北国有企业振兴研究院,聚智聚力共谋国企振兴。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积极打造辽宁向北开放战略支撑地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海外项目,目前,已完成设立中俄会客厅、开设俄罗斯国家馆辽宁馆2家。
四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发生重大转变。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强化。推动省属企业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健全完善“1+N”国企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出台《辽宁省省属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规程指引》,按照“党建引领、企业链接、产业链合、工作链动”的要求,联合国企、大学、科研院所等12家单位开展党建联建,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落实中央及全省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部署,省属企业出资控股、实际控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实现“两个覆盖”。国资监管“一盘棋”深入推进。辽宁省国资委制定《关于加快构建全省国资监管“一盘棋”工作格局的指导意见》,完成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处于全国前列。修订省属企业投资监管办法,持续推进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省属企业经营管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强化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开展虚假贸易、医药及跨境腐败治理,打造“阳光国企”。强化穿透式监管,加强各层级企业债务风险动态监测,通过“月调度”“季排查”,分级治理、上下联动,指导企业加快健全涵盖风险研判、识别、评估、应对、管理等环节的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高负债子企业实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约束,并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力打造“团结、专业、廉洁”国资监管队伍。省属企业实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骨干揭榜挂帅攻坚项目、争当先锋促振兴”活动,多措并举激发干部职工活力动力。

紧扣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
实现改革新突破
《国资报告》: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下一步,辽宁在国企改革方面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吴世民:下一步,辽宁国资国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切实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辽宁振兴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柱作用。
一是持续推进高质量稳增长。积极研究跟进、用足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持续开展亏损企业治理、应收账款清收、带息负债结构优化、“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等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壮大用好“辽宁国资基金系”,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双螺旋”发展。
二是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一企一策”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发展,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明晰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加快建设科学、合理、高效的董事会,加强省属企业外部董事管理。以全面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为突破口,持续深化“三能”机制建设。从立足全省4个万亿元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围绕资本联动、人才联动、产业联动、供应联动、科研联动、对外合作联动等6个维度,推动国资、民资、外资“三资”协同发展。
三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落实支持省属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12条措施,推动省属企业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依托辽宁科教资源优势,高质量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科技创新联合体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大多元化研发投入,推进功能材料、新型储能、新一代动力电池、南极磷虾科技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四是持续优化国资布局。全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省市县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合作、项目合作、产业链合作等方式进行重组整合。推动重组企业在资产、经营、组织、文化等方面整合、融合、化合。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力度,推进数智、科创、新能源等新质业务实质性运营。
五是持续深化合作共赢。与央企共同谋划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深入开展共链行动,持续创新央企与地方合作模式和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深化跨区域国资国企交流合作范围和领域,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融通发展。
六是持续强化国资监管。加快推进全省国资监管“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省市县国企效益提升。探索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自动预警的穿透式监管系统,严控企业财务、债务、投资、法律等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一企一策”确定考核内容、指标、权重实行差异化考核,突出对企业改革发展成效考核。
七是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委会前置研究,以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研究出台1+N党建文件。深化落实“第一议题”“政治要件”制度,推动企业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完善对企业“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以严的基调管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article_adlist-->【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的版权归属,如任何单位及个人认为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提出意见,本公众号将立即删除或采取其它相关措施。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 编:周 凯
责任编辑:周婧璇
]article_adlist-->热点阅读【政策】最新国资政策 | 【动态】国资院动态
【招聘】国企招聘公告 | 【人事】国企人事变动
【声音】国企改革解读 | 【解答】官方热点解答
【荐书】每周好书推荐 | 【ESG】每周关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鑫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